重磅推荐 | 这个月我们要读《好的教育》啦
在企业家读书会的推荐书单中,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。鲍鹏山老师著的《好的教育》正是这些年我读过的最有深度也最有价值的一部教育好书,只可惜,这本书两次进入企业家读书会的年度推荐书单,又因为某些特殊原因,都未能真正实施。但这一次,无论如何,我们也要把它作为8月的共读书籍,向企业家读书会的全体书友推荐,同时也要向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家长们推荐。
为什么一定要选择8月来推荐这本书呢?因为这个月正是教育问题在每个家庭中最需要面对的关键时间段。只要有孩子的家庭,不管孩子是参加高考还是中考或者是上小学,这个月都不可避免地要来面对和讨论教育问题。
所以,我们希望借着《好的教育》这本书,让更多的家长一起来思考,到底什么才是“好的教育”,家长和我们这个社会怎么做才能给到孩子“好的教育”。
01
“好的教育”到底什么样
鲍鹏山老师对"好的教育"的论述首先建立在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上。他将教育比作农业而非工业,强调教育是一个遵循生命自然规律的生长过程,而非标准化的机械生产。在这一认知框架下,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整齐划一的“产品”,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的“人”。
|鲍鹏山老师
在鲍鹏山老师看来,好的教育必须包含三个核心维度:人格的养成、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培育。
人格教育居于首位,它关乎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,如何在复杂世界中保持道德定力。鲍鹏山通过对《论语》的解读,展示了孔子如何在老师与弟子的日常对话中完成人格教育——不是通过说教,而是通过生活实践的引导。
|孔子杏坛讲学
思辨能力的培养则是对抗思维平庸化的利器,鲍鹏山老师特别强调经典阅读的重要性,认为与伟大思想的对话能够打破思维的局限,培养独立判断的能力。
而审美教育往往被当代教育体系边缘化,鲍鹏山老师却赋予它极高地位,认为对美的感受力直接影响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与品质,艺术与文学的熏陶能够滋养心灵,培养对美好事物的敏感与追求。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,共同构成鲍鹏山老师心目中完整人的教育图景。
鲍鹏山老师的教育观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。他重新诠释了儒家“成人”教育理念,指出古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“君子”——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,而是人格完善的标志。
通过对《论语》中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的阐释,鲍鹏山老师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知识学习与德行培养的统一性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对“启发式教学”的强调,引用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的教学智慧,指出好的教育应当是在学生产生内在求知欲时的适时引导,而非单向灌输。这种教育智慧对当代教师具有重要启示意义——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,教学重心应从“教什么”转向如何激发学生学的“欲望”。
教育的终极目的何在?鲍鹏山老师给出的答案是“生命的自醒与自立”。好的教育使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、掌控自己、超越自己,最终达到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的自由境界。这种教育不追求外在标准的达成,而注重内在力量的生长;不满足于短期效果的显现,而着眼于终身发展的基础。
鲍鹏山老师通过对古代教育智慧的现代诠释,为我们勾勒出一幅“好的教育”的蓝图——它是师生间的心灵对话,是过去与现在的思想碰撞,是每个人发现自己、成为自己的生命旅程。
02
今天的教育究竟怎么啦
在这个教育焦虑蔓延的时代,家长们挤破头想把孩子送进名校,学生们在题海中挣扎求生,教育似乎沦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当分数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,当技能培训取代了人格培养,我们不禁要问:今天的教育究竟怎么啦?
鲍鹏山老师犀利地指出当下教育中存在的异化现象:教育被简化为应试训练,学校沦为知识工厂,学生成为追求分数的工具。这种异化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是解题高手,却很难培育出能够面对生活复杂挑战的完整人格。他引用孔子“因材施教”的理念,强调教育应当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,如同园丁了解每株植物的特性一样,教育的艺术在于发现并滋养每个学生内在的潜能。
面对当下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,鲍鹏山老师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批判武器。他指出,当教育沦为职业培训,当大学变成“职业介绍所”,教育便丧失了其本质功能。这种功利教育培养出的可能是高效的职业人,却难以培养出完整的生活者。
鲍鹏山老师不否认实用技能的重要性,但他坚持认为技能应当建立在健全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之上。他特别警惕“不能输在起跑线上”这类口号背后的教育焦虑,认为童年不应被过早地功利化,游戏、幻想和看似“无用”的活动对儿童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这种对教育功利主义的批判,为被内卷浪潮裹挟的家长和教育者提供了反思的空间。
03
《好的教育》该怎么读
鲍鹏山老师在《好的教育》自序中说:本书是回望之作,回望教育曾有过的优美形式与高尚内容;本书是失望之作,失望于今日教育之价值迷失与机械方式;本书是眺望之作,眺望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愿力才华与中国教育的未来。
在内容结构上,作者用“五问”和“六论”两个部分来展开全书的主要篇章,重点聚焦于“三教”:教育是做什么?(追问教育的使命)教师能做什么?(追问为师之道)以及什么是好教材?(追问好教材的三要素),并对“何谓经典”及“什么才是素质”这两个教育上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观点。
在“六论”部分,他对青少年读经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,并分享了通过自己在浦江学堂的亲身实践对“好的教育”的理解。
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,最大的感受是,鲍鹏山老师不仅有自己的教育理想,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教育家,而且还是一个勇于在现实中不断尝试的实践家。从他身上,我看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愿力才华与中国教育的未来。
对每一个家庭来说,孩子的教育问题从来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,也是最容易发生矛盾和争议的问题,父母双方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。
所以,《好的教育》这本书最适合全家人一起读,不仅父母双方要读,也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大家可以讨论和争论,共同构建家庭教育的观点信息库,进而达成一定的共识。这个过程本身不就是这个假期每个家庭最有意义的一个家庭作业吗?你们说呢。